第368章 南郡阴云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顶点小说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368章 南郡阴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8章 南郡阴云

  第368章南郡阴云

  三日后,刘彻的旨意已经由使者传向雒阳,那儿是有京师仓以外,另外一处重要粮仓。

  按照洪灾的标准去应对此次事件,那就必须调动足够的粮食救济灾民,不会使这场自然灾害激发民变。

  而大汉的主要粮仓,基本都在北方。

  齐地相距南方可能的受灾地点较远,故而调运粮食前去赈灾,在路上的损耗过大,而且耗费的时间太长,恐怕粮食运到的时候,缺乏食物的百姓早就成了饿殍。

  关中京师仓的粮食,可以沿河流先往蜀地运送,再运至南郡、江夏郡。

  至于雒阳粮仓则主要负责供给庐江郡与豫章郡。

  虽说按照常理,雒阳的粮食运往南郡和江夏郡会更为方便,但这片区域由关中的京师仓负责,而京师仓要将粮食运往庐江、豫章二郡,那损耗不亚于齐地粮仓往南运粮,得不偿失。

  故而刘彻下达的旨意中,便特意提前作出指示,给出了相对合理的安排。

  随着使者离开长安,作为专门负责人的陈洛和曹寿,正式启程。

  他与曹寿兵分两路。

  自己先于京师仓的粮食,向着巴蜀之地行进。

  现在南方的灾情尚不明朗,得前去将各地受灾的严重程度给探查清楚,好根据具体的受灾内容,安排专门的救灾计划。

  一路上,陈洛无论是在马车上或是船舱内,都在不断编写小册子,记录着应对洪灾以及事后救援的方式。

  等到了地方,他就可以直接将它们分发给当地官员,让那些人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,直接达到较高的组织度,不用再花费过多口舌,花费额外的功夫去进行培训之类。

  尚未受灾的区域,则是提供警告,让当地的亭长和三老注意危险预警,如果有山洪爆发或泥石流的苗头,那就赶快转移。

  受灾较轻的区域,如果洪水已经退去,则安排专人组织百姓打扫清理房舍,集中填埋畜禽尸体,净化饮用水源,提供过渡期的粮食。

  至于受灾较为严重的区域,当地百姓暂时无法返还居住地时,官方则需要专门进行集中救助,统一安排住宿管理,分发粮食,营寨内安排医者巡视,治疗病患……

  至于另外一边的曹寿,则前往雒阳粮仓,负责催促对方迅速将粮食往南方调去。

  要知道无人负责监察的话,有些时候可能区区小事都会因为官吏懈怠,往后拖延。

  雒阳方面派出的粮队,比方在出库环节卡上两天,在装车方面又卡上两天,渐渐累积起来,可能就导致雒阳的粮队十天半个月都未能出发。

  若是中途环节再出点什么意外,那雒阳粮仓的粮食恐怕一直往后拖延着,两三个月才能运到南方。

  这也是陈洛为何要特意与曹寿攀上些交情的原因。

  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,面对天灾无能为力,只有众志成城,方可成功抵御。

  前去雒阳的曹寿别说存心使坏,只要他毫不作为,那少了雒阳粮仓的供给,恐怕饿死的灾民都会成指数级增长。

  ……

  在两人离开长安旬日后,数封加急文书由使者送入宫城,呈在议事殿上。

  “禀陛下,豫章郡告急,江堤溃,吞两岸田地千亩,席卷十数县城,更有灭村惨剧。”

  “禀陛下,南郡遇百年未见之洪灾,臣求援。”

  “禀陛下,蛟兽闹云梦,江夏郡难得安宁,灾民遍布江陵城。”

  “禀陛下……”

  一时间内,南方数郡皆上书,虽然言语存在差异,但实际上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,都是遭遇洪灾,需要朝廷施以援手。

  毕竟单靠一郡之地,或许可以处理中小型的事故,但是面对这样大范围的灾害,完全没有合适的应对方案。

  不是每个郡府都像三河地区以及齐地的郡治,有着丰富的钱粮储备,可以抵御外界灾害。

  换成春秋时期,这样大范围的洪灾,足以让数个小国一蹶不振,社稷倾覆。

  这同样是体现出了大统一王朝的优越性。

  有了中央政府的存在,地方遭受灾害,至少心里存在着一个念想,知道朝廷会给自己托底,会给当地百姓托底,官员们在出面安抚灾民的时候,至少有着几分底气。

  见着这一封封文书,朝堂上的群臣皆面露焦急。

  刘彻派遣陈洛前去南方赈灾的时候,其实朝堂上并不是没有其他声音的。

  毕竟南方诸郡并未表现出受灾的模样,不免让人怀疑陈洛这次前去南方,究竟是赈灾还是作秀。

  见到陈洛一开始就担任六百石的官职,不免会有眼红之辈。

  现在陈洛又要有“赈灾之功”,接下来岂不是又可以更上一层楼了?

  不过刘彻把决定直接下达,并未给反对者太多时间。

  当然,那些人仍忿忿不平,只等没有洪灾发生,或者陈洛表现不佳的时候,就出面回踩一脚。

  结果没等来陈洛的消息,南方诸郡告急,向朝廷求援的文书就抵达了长安。

  如果不是到了十分危急的情况,那些郡守的用词不会这般直白。

  朝堂上的群臣倒是暂时熄掉了勾心斗角的心思,先考虑起南方的危机。

  丞相卫绾悠悠站起身来,沉声道:“陛下,当今南方危急,陈议郎行事尚且稚嫩,是否需要再派遣名老练之臣,去接替他的位置,以妥善解绝南方洪灾之忧?”

  待他说出这个提议,赢来了不少赞同之声。

  陈议郎还是太年轻,这么恐怖的洪灾他把握不住的,建议换成其他人过去处理。

  这些赞同声倒不是完全在针对陈洛,其实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在为国家考虑。

  这场洪灾波及数郡之地,需要进行相当复杂的调动,这对于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,大概有些勉强,换成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臣子,或许更加合适。

  就连王臧在这个情况下,都只是默默低下了头。

  照理来讲,他应该支持属于陛下这派的陈洛担任处理洪灾的负责人,但如果陈洛不能合适地善后,使得百姓安生,那让陈洛前去负责此事,反倒更是害了他。

  倒是一旁的赵绾站起来。

  他躬身行礼道:“禀陛下,臣以为临阵换将,乃兵家大忌。

  陈议郎并未做错什么事情,他旬日前才离开长安,现在尚未抵达受灾之地,就直接将他换下,似乎有些不妥。

  而且我看陈议郎在长安城中提前进行的一些安排,都颇为恰当,如果他在南方行事皆符合情况,将他换掉,更是有损士气。”

  之所以他会站起来说话,是因为陈洛属于他的直系下属。

  如果直系下属没有犯下原则性的错误,便受到诸多攻击,自己这上官又没有站出来的话,那以后御史部只怕将离心离德,没有了凝聚力。

  至于另外一个原因,则是赵绾相信陈洛。

  对方在议郎这个位置上表现出来的能力,让所有同僚为之咋舌,朝堂上刚刚提出反对意见的那些人,又有谁可以做到这点?

  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汇聚在一起,最后众人目光落在刘彻身上,等待他来进行抉择。

  “陈议郎此番提前向朕预警,言说南方恐有洪灾,故而朕这才让他前去救灾,至于诸位担心陈议郎不够稳重,这不还有平阳侯在嘛。”刘彻呵呵一笑,表明了自己的立场,结束了朝堂上群臣的争论。

  伯玉能有这个机会,那是他自己挣来的。

  要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顶上去,那你们咋没有提前跟朕说哪里会发生灾害啊?

  刘彻任用臣子,主打的一个用人不疑。

  陈洛真要是没有办好事情,那他之后自然会去责备,降下处罚,但现在陈洛的队伍才刚刚出发,自己就派人把他唤回来,让其他人顶替……

  这不纯纯瞎搞吗?

  更何况救灾这事,刻不容缓。

  陈洛现在至少已经出发旬日,估计再有个三五天就能抵达巴蜀一带,去了解受灾前线的事宜。

  如果临时换成其他的臣子去处理这事,那他们又要在路上花费个十多天,才能赶到洪灾现场。

  这中间浪费的时间,足以做太多事情。

  故而刘彻认为完全没有临阵换帅的必要。

  而刘彻的这一番话,也熄灭了朝堂众人争论的心思。

  既然陛下都这么决定了,那么自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?

  不过这陈伯玉如果真将这件事情办砸了,那他们可就要上书弹劾了。

  而且比起地龙翻身来说,洪灾、旱灾与蝗灾,皆延续时间长、影响范围大,处理起来非常不容易。

  那陈伯玉没有在地方上有过执政经验,想要在洪灾处理上表现合格,属实不易。

  于是各种各样的心思,此时都在朝堂群臣的心底浮现。

  “散朝。”刘彻轻揉眉心,挥手宣布道。

  他坐上龙辇,离开议事大殿时,目光向南方投去。

  伯玉,朕选择相信你,你也莫要让朕失望啊。

  自己在朝堂上抗住的压力不小,但如果陈洛表现优秀,那就是让自己拥有更大的人事任用权。

  证明他刘彻任用的人,可以办好事情。

  ————

  建元四年春三月,南方大洪,帝力排众议,遣议郎陈洛、平阳侯曹寿赈之。

  开仓济民,扎营于城郊高坡,埋死豕,隔病患,医者疗之,疫渐绝。——《汉书·武帝纪》

  ————

  汉武帝建元发生的那场洪灾,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详细记载的赈灾记录。

  面对恐怖的自然灾害,我国古代政府反应及时,并且制定了完备的救灾方案,最终平稳渡过了这场灾害,相较于同期世界上其他文明,宛若一场奇迹。——《显微镜下的大汉》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7tyc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7ty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