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5章 韩信赠书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顶点小说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385章 韩信赠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85章 韩信赠书

  第385章韩信赠书

  “真热闹啊。”韩信尚未走近会客厅前,便听见屋内的交谈热火朝天,哪怕自己的耳朵不咋好了,都足以听出其间气氛活跃。

  他不禁有些感慨。

  曾几何时。

  自己亦可以这般,同友人畅快交流,而非一进到屋内,场面便瞬间安静下来,接着那些后辈就开始恭恭敬敬地上来行礼问好,至于那些官员腆着个脸来嘘寒问暖,更是让自己心生厌烦。

  叹了口气,韩信继续朝会客厅走去,被那儿站着的侍从瞧见,对方当即朝内喊道:“淮阴侯至。”

  果不其然,和他预料的一样,屋内瞬间安静。

  而韩纬快步从屋里走出,迎了上来,走到韩信身侧,想要搀扶老人。

  “我没老到走路需要人扶着的地步。”韩信挣脱开来,语气倔强。

  韩纬放开自己伸出用于搀扶的双手,无奈称唯。

  自己曾祖年纪大了之后,随着曾祖母逝去,家里还真没人能劝得住他的脾气。

  不过按照自己大父的说法,当年能劝住曾祖的人也没有几个,在阳夏文贞侯薨逝后,这世上估计连一个都不剩了。

  低头如此想着,韩纬刚一抬眼,便发现曾祖骤然停在了会客厅门口,赶忙同样刹住脚步,避免直接撞上老人。

  韩信默默停在会客厅门口,阳光从他的背后照入,投在陈洛的脸上。

  一时间,他看晃了神。

  仿佛世界彻底安静下去,唯余孱弱的心跳声,就连呼吸都忘了,停滞在那。

  “见过淮阴侯。”见到韩信到来,屋内众人纷纷站起行礼。

  而韩信眼中的“陈洛”,同样如此。

  这才让他的神游的思绪回归,眯眼望去,发现会客厅内的“陈洛”并未与记忆完全吻合,只不过刚才的阳光打下来,导致自己没分明白。

  “不必多礼。”韩信冲屋内众人点头,算是还礼。

  走到上首位置,他坐下之后,心情仍旧有些没有平静下来。

  刚才那么一瞬间,自己有种回到长安的感觉,在某个寻常的下午,自己在书房内写着兵法,接着仆从过来敲门,告诉自己“阳夏侯来访”,赶到会客厅的时候,便见着江宁在里面等候着了,一旁则是自己妻子与刘乐在附耳谈论着些闺房私话。

  可惜当时只道是寻常。

  三十年前,妻子离世,五年后,江宁又战死。

  甚至连项羽那家伙没过两年也走了。

  自己看着儿孙辈的成长,固然欣慰,可就像亲情代替不了友情,向儿孙辈传授人生经验,言说曾经的功绩,终究代替不了与友人饮酒吹牛。

  毕竟儿孙在自己讲述某件事情的时候,只会在一旁点头附和,投来崇敬的目光,但陈洛那家伙,就会“鄙夷”地指出“错误”——你当时不是三万胜十万,是三万五胜十万,少给自己脸上贴金,罚酒一杯,对了,这个案例记得写到兵书里去。

  当然,自己同样会笑骂回去。

  脱离回忆,重新面对现实的韩信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。

  用慈爱的目光扫过全场,他发现除了那位被自己误认为“陈洛”的年轻人外,其他几人都是熟面孔。

  于是他缓缓开口问道:“东升,坐你右手边那位该作何称呼啊?”

  “禀淮阴侯,晚辈姓陈名珣,字伯玉,乃是阳夏文贞侯兄长一脉,去岁方才认祖归宗,今闻您老寿宴,便前来贺寿。”陈洛起身自我介绍。

  韩信打量陈洛一番,接着笑说:“原来如此,你回归阳夏陈氏的事我是晓得的,今儿见了真人,确实与江宁当年很像,让伱认祖归宗,想必是不会有错的。”

  说完这些,他揉了揉下巴,在心里暗暗嘀咕一句:江宁啊江宁,你兄长后辈长得和你如此相似,让我都差点认错,别是你以前在代地犯下的错误吧?

  不过他转念一想。

  要是江宁当年在代地有犯过错误,倒不至于连自己都瞒着,而且以小屈的侦查手段,没可能发现不了端详。

  而自己连这方面的传言都没听过,估计是想多了。

  顿了顿,韩信接着勉励陈洛几句,接着再与众人各聊几句,等到他们放松下来,屋内重新恢复热闹,他便有一搭没一搭地插话进去闲聊。

  而坐在下首右侧的韩纬,则用心观察着曾祖的神色,打算发现曾祖有倦意,便带老人回房休息。

  不过近一刻钟过去,他看着曾祖依旧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,便没有出言打扰。

  “要我说北边草原上的那些匈奴人,始终是我大汉的威胁,可惜先帝平定七国之叛后,便无意再开启大战,结果反倒助长了匈奴人嚣张的气焰。”陈旭有些感慨。

  通过陈洛从中引导,他们所聊的话题渐渐偏移到了军事方面,那么大汉当今最大的威胁匈奴,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讨论之中。

  韩纬偏过头来说:“匈奴人,呵呵,他们听到曾祖的名头,甚至都还会感到畏惧,高祖年间匈奴人大举南下,还差点被曾祖全部包在口袋里,一举歼灭。

  要我说,现在的大汉想要打败匈奴,虽然不至于说简单得像我们翻过自己的手掌,那也和将一块石头丢出五六丈远的难度差不多。

  我听说成纪侯在边关数次击败了匈奴人的来犯,若是让他领军,恐怕……”

  “恐怕不妥。”韩信轻轻摇头,开口接过曾孙的话头。

  “呃……”韩纬一愣,但脸上并没有出现被反驳的尴尬。

  在军事上的见地,就是把一百个自己捆在一起,恐怕都比不过曾祖。

  “成纪侯战术类武烈王,却差了些敏锐,守土无碍,却不适合出塞征讨匈奴。”韩信直截了当地说道,没有遮遮掩掩。

  一来这间屋内只有韩氏子弟和陈氏子弟,都属于自己人,不会将他说的内容歪曲传出。

  何况他刚才的话也算不上贬低。

  二来则是韩信的地位摆在这里,以他的身份去点评当今大汉任意一名将领,哪怕说得再难听,对方都得恭恭敬敬地接受。

  哪怕挨骂,也不是谁都能挨的。

  当年挨骂的可是汝阴侯、舞阳侯那些人,自己一样挨大将军的骂,简直与有荣焉!

  “淮阴侯这话倒有失偏颇。”陈洛笑了笑说,“成纪侯的战术与武烈王相仿,但相差的可不只有敏锐。现在偶尔南犯的匈奴人,面对大汉守军数量上并不占据绝对的优势,故而成纪侯会选择直接冲杀,但他指挥军队做不到如臂使指的程度,所以哪怕杀穿敌阵,损失同样不小,如果匈奴人的数量是他的三倍、五倍,那成纪侯恐怕就对付不来了。”

  自己说的这些话并非无厘头,而是有严格的数据支撑。

  他重归长安的那半年里,在御史部自然是有机会查阅往年边关的战报,其中发挥得最为亮眼的,自然是李广的相关内容。

  在小规模的战争中,李广简直如同天神下凡,三千人对五千人,可以将对方几乎全部歼灭。

  不过这类璀璨的功绩,往往将背后存在的问题掩盖。

  他在遭遇战中取得重大成果,麾下的军队却常常是损失过半。

  换成其他人的话,指不定军队早就崩溃了,但李广极度体恤士卒,所以士兵在作战的时候愿意效死。

  以命换命的打法在大汉本土作战的时候行得通,毕竟一次战争进行过程中,士卒在作战的时候愿意卖命,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受到伤亡率的影响,毕竟没谁可以实时监控到伤亡率,只顾着一味与敌人拼杀就行。

  可换到草原上,大规模的伤亡出现,在整军的时候便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。

  那个时候士气自然会一落千丈,如果匈奴接着再来几波袭扰,大军便将会分崩离析。

  韩信先是一愣,接着爽朗笑道:“拿其与武烈王相比,确实不太够格。不过伯玉你的点评倒是有趣,莫非之前从过军,上过战场?”

  刚才那番看法可不是纸上谈兵,如果光是讲些兵法啊、战术啊这类话语,绝对得不到自己的认可。

  陈洛的分析是简洁明了地指出了成纪侯存在的缺点,而它们真实存在。

  虽然面前的年轻人能够指出成纪侯的缺点,不代表他就会比成纪侯更强,但至少这份眼力见非同凡响,不是外行话语。

  “晚辈并未亲临军阵过,但仔细读过几个种类的《淮阴兵法》,从中获益良多。”陈洛应答。

  “哦?”韩信饶有兴趣地打量陈洛一番,“只是这般?”

  “只是这般。”陈洛点头,想了想,“我在长安担任议郎之时,还见过成纪侯的战报,我刚才的感悟便是从中衍生而来。”

  如果查陈洛现在的履历,自己要是说参过军的话,才叫撒谎,而且极易露馅。

  只需有心人稍作调查,就知道他之前是商贾身份,入朝为官,一直担任议郎,和军队完全扯不上关系。

  “那你确实有几分天赋,若我再年轻四十岁,指不定会喊你跟在我身边,指点一番,但现在我老了,没有精力再指点了,只能赠与你几卷兵书,让你自行学习领悟了。”韩信有些遗憾。

  如果陈洛有过行伍经验,能有如此见解,不足为奇。

  但仅仅凭借着阅读兵书,就可以在军事上有如此见解,称一句天赋异禀,完全没有问题。

  见到良才,却没有精力去教导,何尝不是一种遗憾呢。

  “确实遗憾,不过晚辈自行钻研,日后若想更更进一步,前去军中历练,以实战锻炼更为重要。”陈洛倒是松了一口气。

  韩信真要是以老师的身份来与自己相处,他完全想不出来会是什么样的场面。

  就像平日与兄弟打闹,互为“义父”,实属寻常,但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,这义父变成真的了,那是万万忍不了的。

  何况自己多个韩信徒弟的名分,虽说可以得到不小助力,但陈洛清楚自己的水平要到韩信的出师标准,没有个七八上十年是不可能的。

  到那个时候,汉匈战争早打得如火如荼了,自己初出茅庐,难道会有谁因为自己背负着响亮的名头,就敢将十数万大军交到自己的手里嘛?

  但凡想想,就知道绝对不可能。

  而有这个时间,陈洛在长安运作,助力卫青,培养小霍去病,岂不是更能深度参与汉匈战争?

  韩信微笑颔首,一副深觉孺子可教的模样。

  想了想,他又接着道:“我寄过去的兵书里面,以及伯玉你从军后日常行兵时,若有不懂之处,大可写信前来讨教问询老夫。”

  话音刚落,便惹来周围一阵急促的呼吸。

  众人望向陈洛的目光中,不由得多出来了发自内心的艳羡。

  要知道韩氏的很多后辈子弟,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次韩信,就算远远望见,亦只能恭敬上前问好,真要让韩信指点些什么,基本没有可能。

  如果提出了什么白痴问题,甚至会惹得韩信不快。

  因此陈洛这样可以与韩信进行直接的交流,稀有度如何,不言而喻。

  至于韩信的指点具有何等含金量,更是不用旁人多说。

  只要韩信活着,当今大汉谁人用兵第一,就引不起任何争议。

  “多谢淮阴侯。”陈洛点头应下。

  按照韩信的说法,自己可以写信请教兵略上的疑难。

  能得到兵权谋代表人物的指点,裨益良多。

  不过陈洛明白,他与韩信的战法并非百分百契合,自己在战场上从来没有尝试过指挥超过十万人的军队,比起自己,卫青显然更适合继承韩信的衣钵。

  只是卫青的身份尴尬,韩信又言明没有精力收徒。

  显然难以促成一段佳话。

  可韩信提出用“书信请教”,倒是让陈洛产生了另辟蹊径的想法。

  他回到长安之后,可以将韩信的兵法借阅给卫青,待到卫青阅览过后,产生了什么疑惑,再总结起来,送至淮阴。

  自己在中间牵线搭桥,让韩信卫青这两位绝世名将,拥有沟通的渠道。

  这大概也算是一种薪火相传吧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7tyc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7ty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