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6章 舌战群臣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顶点小说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396章 舌战群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96章 舌战群臣

  第396章舌战群臣

  随着陈洛和刘彻的双簧,察举制宛如一幅地图,在朝臣面前缓缓展开。

  等他们意识到的时候,那把“匕首”已经显露出来。

  殿内有数百臣子,他们的派系、家世、出身各不相同,对于察举制的态度自然迥异。

  当两人对话结束,殿内的争议便开始了。

  “禀陛下,常言道‘无功不受禄’,那些乡野中的贤才并未对大汉有过实质性的贡献,也不知道他们是否真有才华,靠着草率的推举,便任用其为官,这是否过于牵强?恐怕他们出仕,难以让下属信服啊。”

  陈洛眯了眯眼,认得这人。

  对方是吕产的孙子。

  在这个世界线中,诸吕之乱并未发生,吕氏家族在惠帝死后,便斗不过功臣派了,在文帝朝更是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,不过家族性命倒是得以保全。

  不过吕家有三个侯位可以继承,虽然无法染指最高权力,但足以确保富贵。

  哪怕这些年吕氏子弟大多不成器,一千二百石的官员可没少出。

  这就是勋贵继承制下,带给吕家的好处。

  若是换成察举制,吕氏原本稳稳掌握在手里的官位,便有了竞争对手。

  何况不成器的那些吕氏子弟,被那些察举上来的官员比得相形见绌,恐怕别人就有弹劾的理由了。

  那些原本可以稳当拿到手里的那些官位,便是变得岌岌可危。

  察举制触犯到了对方的核心利益,于是他急不可耐地站起来想辩驳自己,便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。

  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,陈洛站起身来。

  自己可是有备而来,几乎把所有情况都考虑了一遍,对方的说法,亦在自己的算计之中。

  他沉声说道:“禀陛下,我不同意吕太常的观点。

  其一,他说乡野中的贤才没有为大汉做出贡献,那吕太常把什么定为贡献?

  按时缴纳赋税,响应官府征召,这算不算是贡献,还是说吕太常只觉得为官是贡献呢。

  其二,关于乡野中的贤才是否拥有才华,我觉得这并不需要讨论。

  大汉开国功臣,酂文侯不过主吏掾,阳夏文贞侯乃是戍卒,你的先祖亦非什么贵族后裔,难道这不就是乡野中亦有贤才的最好证明吗?

  其三,至于察举上来的贤才是否合格,我们并不是直接将其派往任上,而是有严格的考核。

  通过考核者,可以前去任职,未通过考核者,则是留下来学习,若是多年学习亦未能考核通过,便是担不起贤才的名头,自然会遣回原籍,不会耽误百姓。

  吕太常,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?”

  对方话里的每一个论点,陈洛都没有放过,全盘否定。

  不过他倒没有穷追猛打,去说什么更难听的话。

  毕竟自己目前在朝堂上的势力并不算深厚,如果得罪了太多的人,那么推行察举制的过程中,会多出很多不必要的助力。

  吕太常听完之后,直接涨红了脸,想要反驳,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。

  换在其他地方,自己早就愤怒地叫嚷起来,可现在早朝的秩序比汉初改善了太多,各种仪礼规矩立在那儿。

  于是他只能闷声坐下,不好发作。

  不过吕太常放弃反驳,并不代表其他人就完全接受了察举制。

  没有安静片刻,又是有人站起身来。

  “陈议郎,我觉得察举上的贤才或许是善于应试,空有名望,但并不擅长为官,万一出现这样的情况,那又该怎么办呢?”

  提出问题的这人,陈洛倒不眼熟。

  不过他依旧微笑着解答道:“察举上来的贤才来自乡野,故而他们更能了解民间百姓有何困苦之处,反倒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相应的政策。

  至于只会应付考试,不知变通的那些人,我想应该属于极小的部分,何况这样的人至少可以老老实实地完成朝廷派发下去的任务,其实已经超越了当下地方的某些官吏了。”

  听完这段话,对方若有所思地坐下。

  显然,他和吕太常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。

  吕太常反对察举,是从根本上不喜欢这类制度,觉得它对于吕氏来说,是家族发展的阻碍,无论如何,他都会站在反对的立场上,不支持察举制的推行。

  而他不是这样,察举制若是有利,那么自己当然不会反对察举制的推行,察举制若是对大汉无益,那自己则会成为坚定的反对派。

  刚刚陈洛和刘彻对话中只是展现了察举制的构思,并未深入言说察举制的内容。

  故而他决定先从质疑的角度入手,质询陈洛,质询察举制可能存在的漏洞,想着陈洛的回答支支吾吾,那么自己将成为坚定的反对派,毕竟连制度的制定者都无法解释它的弊病,那其他人怎么可能相信它是合理的制度呢?

  于是自己刚刚站起来,便是从察举贤才的角度入手,提出了疑问。

  陈洛的回答让他心悦诚服,并因此产生了不少思考。

  察举上来的人才,与现在靠着家世和军功累积入仕的官员相比,哪个质量更高?

  前者的质量尚且没有得到验证,但后者的表现,则是有目共睹。

  功臣派的一代和二代,能力基本都在水准线之上,从三代开始,便参差不齐,硬夸不起来。

  至于走军功路线入仕者,那些人对打打杀杀有自己的一套,但政治推崇平衡之道,讲究的就是不能过于冲动,大汉军方的公认三代领袖,韩信、周勃与周亚夫,在政治上的某些表现,其实都有明显的缺陷。

  不过韩信急流勇退,早早回了淮阴,没有引来猜忌。

  至于周勃和周亚夫父子,都因为某些不小心,差点惹来杀生之祸。

  故而他开始起身是质疑察举,可陈洛的一番话,让他开始偏向于支持察举。

  哪怕它是一个新制度,但或许可以为大汉带来新的变化。

  “陈议郎,察举制带来结党营私之患,又该如何?”又有一人站起,沉声问道。

  陈洛眯了眯眼。

  这倒算是问到点子上了。

  不过他没有惊慌,缓声淡淡反问一句,“若无察举,朝堂便无结党营私嘛?

  要说结党之弊,察举选出的贤才来源于各个郡县,每岁不过三五人。

  这些人一无血缘关系,二无利益纠葛,后续又不会归于原籍为官,甚至离开长安之后,数年都不一定可以见面。

  若是结党,恐怕不那么容易吧?

  比起担心察举制会带来结党营私,或许其他入仕途径,更需要担心一下。”

  自己这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作答,实际上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。

  只是他这番话并没有漏洞,而且时间仓促,朝堂上的众人暂时想不到如何从其他的角度切入,去针对陈洛的言论。

  不过话又说回来,察举制下的结党,势力属于可控范围。

  要知道军功派结党,那些人共同在战场上厮杀,情谊极铁,外加拥有军权,结党起来,甚至可能导致政权颠覆。

  外戚结党,同样会因利益纠集起一大帮人,这个世界线虽然没有吕氏乱政,但春秋战国时候却是屡有类似的例子,甚至现在跋扈的窦氏,亦可作为佐证。

  至于太子结党,实际上更受忌惮,要知道太子本就有皇位的继承权,如果再在朝中拥有过于庞大的势力,恐怕皇帝都会开始考虑,自己的儿子是不是等不及了。

  起身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不在少数,但他们的观点却被陈洛一一辩驳回去。

  渐渐的,殿内反对的声音开始低了下去。

  不是他们服气了,而是发现说不过陈洛。

  无论自己举出什么样的理由,陈洛总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反驳,将自己的理由打碎。

 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,这些人必然抗拒察举制的出现。

  但如果置身事外,从理性的角度去评判,他们甚至已经被陈洛给说服了。

  陈洛舌战群臣效果显而易见。

  随着反对声音降下去,支持察举的臣子相对多了起来。

  察举制触犯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,但它同样会给另一部分人带去足够的利益。

  它会给勋贵带来极大的冲击,但是勋贵把控大汉朝政已经太久,没有阶层会永不腐朽,但之前有志之士面对腐朽的勋贵阶层,只能选择依附,要不然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。

  说到底,大部分靠着才学走上高位的臣子,内心里对特权其实有着反感与厌恶。

  当赵绾开始表态,选择支持陈洛的时候,朝堂上的局势便彻底朝着一边倒,察举制的实施成了无法阻挡的大势。

  而他亦是第一个出面表态的三公。

  要知道丞相卫绾属于勋贵派,又隐隐与外戚派有所联系,太尉则属于军功派的代表。

  这两个人单凭立场,就不可能支持察举制的推行。

  不过赵绾公然表态,出于两个原因。

  第一,他原本属于平民,被刘彻一手提拔起来,无论是立场还是身份,他肯定都是支持察举制的推行。

  第二,则属于私心,他敏锐地感知到察举制必然会在史书上浓墨重彩地记上一笔,自己虽然不能像陈洛那般,有首倡的名头,但是率先起身表示支持,同样有可能记入史书。

  想到这里,他坐下后还朝着大殿角落里的史官望去。

  对方刚才应该把自己的话语全部给记下来了吧?

  默默坐在角落里的太史令司马谈,正奋笔疾书,完全没有注意到赵绾那炽热的目光。

  他记录着朝会始末,主要侧重的方向,乃是陈洛的提议,以及刘彻的反应。

  这是最值得书写记录的内容。

  至于殿内其他大臣的反应,在司马谈看来就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
  与此同时,殿内的争议已经彻底倒向支持察举那方了。

  无论是谁出面,举出理由反对察举,都会被陈洛给怼得哑口无言,而有资格站在朝堂上的大臣,观察力都相当敏锐,他们支持推行察举,亦可以说出相应的好处。

  这样一来,支持察举倒不是陈洛在自吹自擂,而是有其他人的支持。

  见着朝堂上风向转变,刘彻嘴角不禁微微扬起。

  大局已定!

  察举制的推行势不可挡,恐怕在不远的将来,就会变为正式国策,在大汉实施下去。

  而观察陈洛刚才的表现,让刘彻非常满意。

  察举制的推行,说到底,在朝堂上提出推行察举,乃是他的意志。

  如果陈洛没有说服群臣,殿内满是反对之声,那刘彻只能凭借自己天子的身份,运用自己的权力,去强制实施察举。

  这并非合适的方案。

  强行推动察举制,过于生硬,容易让人心生抵触。

  从长远来看,不是好事。

  毕竟察举制短时间内难以见效,第一批贤才哪怕直接任命到地方上去,他们做出的功绩,也得等到三到五年后见效。

  在这过程中,若是察举制爆出了什么丑闻,或者导致了什么乱子发生,肯定有人为此负责。

  到那个时候,强行推动察举制实施的自己,必然成为首要责任人,

  这对天子的威信,将会产生极大的打击。

  不过现在没有那个必要了。

  陈洛说服群臣,将大概三分之一的朝臣都绑上了察举制这艘大船,日后若是发生船沉的事故,风险必是共同承担,而不是只压在某一个人的头上。

  目光和善地望向陈洛,刘彻的右手食指轻敲案牍。

  他决定等下给出足够的奖赏,给出足以让群臣羡慕的奖赏。

  当然,对陈洛进行奖励,不止是为了嘉奖表彰,更是关乎自己接下来的一个计划,一个谁都没有告诉的计划。

  ————

  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。

  通过察举制的实施,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,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,而且对当时社会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发展同样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。

  它对官吏选拔制度以及政治管理制度有着良好的开创性效果,为汉武帝后续征讨匈奴打下了良好基础。——《汉代察举制概论》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7tyc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7ty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