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5章 放榜_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
顶点小说 > 我从秦末开始长生不死 > 第415章 放榜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15章 放榜

  第415章放榜

  次日。

  无论是太学大门处,抑或是宫城附近,都徘徊着无数文士。

  官方并未告知太学博士的录取结果,在哪公布。

  于是他们只能结合维新侯昨日护送卷子进宫的事迹,在几处猜测的地点等待。

  “仲舒,我见你是丝毫不紧张,想必是胸有成竹啊。”人群之中,公孙弘笑侧头看向同伴,笑眯眯地调侃一句。

  要知道大部分文士眼中明晃晃地写着焦灼、期待与渴望。

  而这样的表情,在董仲舒脸上是一个都见不着。

  在公孙弘看来,他之所以平静如斯,只有两种可能。

  其一是董仲舒根本不在乎这场考试,不在乎它的最终结果,故而是否通过太学的考核,完全无所谓。

  但他不远万里从赵地赶来长安,怎么可能对自己能不能选上太学博士的事情毫不在意。

  若真是完全淡泊名利者,恐怕根本不会理会那一纸求贤令吧。

  那么就只剩下第二个原因。

  董仲舒对自己的作答满意到了极致,觉得自己通过考核,属于板上钉钉的事情。

  好比每日清晨起床洗漱吃饭,对于这样稀疏平常的事情,难道谁会严阵以待,神色严肃地进行一番心理建设之后,再去完成吗?

  现在的董仲舒或许就是认为这次太学的考核,与日常事务一样,完全不值得他去忧心。

  “倒也不是胸有成竹,只不过我从广川来长安,又在长安待了这么久,并未有谁真正说服过我,反而被我辩得哑口无言者在多数。”董仲舒缓缓开口,陈述着事实。

  他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论。

  只是这一理论并不完善。

  恰好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

  因此董仲舒试图借助与他人辩经,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,填补其中存在的漏洞。

  但收效甚微。

  每次他与别人辩经,往往是把对手绕进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来,再靠着自己丰富的理论经验,将一个又一个的对手辩倒,从广川到长安,外加前些时日连挑十八家酒肆茶馆,董仲舒在心里仔细记录过,总共是击败过八百五十七名不同的对手,他们所属的学派,各种各样。

  这八百五十七人,其中大头是他在考试结束次日辩赢的。

  要知道整个大汉来参加太学考试的贤才,人数也就一千出头,董仲舒正面击败了其中五分之四,面对这样的情况,他没有骄傲自负,口放狂言,已经算得上谦和有涵养了。

  甚至按照统计学的规律来看,在那剩下不到两百人里,要找出五十五个比自己更强的,显然没有可能。

  当然,在茶馆酒肆之中的辩论,倒不能完全证明一个人的治学水平。

  毕竟有些人更习惯于书面写作,口头表达难以阐述出内心全部的所思所想。

  这类人更加适合考试,而非正面辩论。

  或许他们在太学考核的试卷上,留下了惊世骇俗的文章,那也说不准。

  不过想要达到开宗立派的“圣人”境界,那么辩才与文采,一样都不能落下。

  孔子周游列国,要在众多君主面前宣扬学派的主张,面对门下三千弟子,因材施教地传递自己的思想。

  孟子辩才无双,骂人的时候甚至上升到哲理的高度。

  而墨子看似低调沉默,实则是孟子同一时代中,唯一吵得过他的人。

  至于庄子看似乐天知命,眼瞧着自己快辩不赢惠子了,赶忙偷梁换柱,转移话题。

  各家学派的创始者、顶梁柱,都有着一流的辩才。

  毕竟大部分人并不识字,只能通过宣讲去接触到学说思想,从而明确第一印象。

  如果在宣传辩论的途中,那些夫子被对手挑刺之后,便开始结结巴巴,绞尽脑汁都吐不出几个完整的句子。

  哪怕他言说的内容更有道理,那他实际上亦是输得一败涂地。

  围观的群众已经在心里把印象分给扣完了。

  这样的夫子是难以招收到弟子的,招收不到弟子,则无法将学派给传承下去,无法将学派传承下去,哪怕他们的典籍思想再深邃,不过是故纸堆中,无人翻找的垃圾,或许随着一次兵乱,一场大火,便彻底失传,泯灭在历史的洪流之中,不为后人所知。

  董仲舒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因此他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同时,亦是没有放弃训练自己将观念表达出来的能力。

  双管齐下,便成今日之他。

  公孙弘笑了笑,“你说得不错啊,若是这选出的太学博士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,那恐怕是难以让人信服的,除非太学不重视我们儒家,或者不认可我们公羊学派。”

  这估计是他想出来董仲舒唯一落选的可能了。

  朝廷若是不重视儒家学派,大量削减给儒家弟子的名额,那么董仲舒还真可能入选不了。

  毕竟路线之争,那看的确实不是才华和能力,而是伱的屁股坐在哪一边。

  而公孙弘的政治敏感度不低。

  大汉这几十年来,一直休养生息,推崇黄老学说。

  只是他察觉得到,当今天子以及太学之长,对于黄老学说并不感冒,要不然天子不会赫然推动察举制,不会宣布建立太学,不会下发求贤令,召集上千文士赶来长安。

  这是要励精图治,做一番大事的表现。

  那么再用黄老学说治国,显然是违背这位天子的初衷。

  不过那位维新侯在入仕以来,做出的那些表现,让公孙弘暂且看不出明确的倾向性。

  上书状告胶西王,这符合儒家学派中孟儒的说法,“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,也符合公羊学派中的复仇理论。

  至于他在南方赈灾救民,主动做事,不惜得罪庐江太守。

  无论是哪家学派,都会认可他这是在做正确的事情。

  哦,除了黄老学派,可能认为这一行为没有顺应自然。

  公孙弘微微眯眼,思维继续发散,联系到了陈洛的另一重身份,即是阳夏陈氏子弟。

  阳夏陈氏与墨家走得非常近,不少人都知道这事。

  可这位维新侯乃属于认祖归宗,半道加入的阳夏陈氏,倒不一定受到多少墨家的影响。

  何况阳夏陈氏并不会强硬限制子弟的思想,无论是信奉哪家学派,都没有问题。

  总的来说,这位维新侯的思想主张暂且看不出来,但肯定不属于黄老学派。

  那就没有什么问题了。

  天子和太学之长只要不明确倾向于黄老之术。

  其他学派就野心勃勃地跃跃欲试,去不断挑战,直到掀翻它在大汉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,代替它的位置。

  对于现在黄老学说所拥有的地位,诸家可是眼馋了许久。

  此时此刻,公孙弘在思考,董仲舒同样没有出声,两人之间就这么陷入了沉默。

  不过他们对于这种沉默已经习惯了。

  董仲舒除了在辩论的时候,话并不多,更喜欢手捧典籍,安安静静地研究。

  而公孙弘则是习惯分析时局,从某些简单的信息中,见出朝廷核心层面的决策,比方他通过求贤令上刘彻的口吻,推断出这是出人头地的好机会,于是年事虽高,却毅然动身前来长安。

  因此两人平日里并不会咋咋呼呼,有什么小事都一惊一乍的,除了交流学术问题外,往往是有了关键想法,才会进行讨论。

  两人安静了大概一刻钟的时间,便听见人群赫然在耳畔发出巨大的躁动。

  当!

  “放榜了!”太学之中,走出一名身着墨色衣裳的中年男子,敲响手中的铜锣,提醒围观的群众。

  而他身后跟着两人,在墙上张贴起红字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着名字。

  围观的众人在红纸张贴完毕后,一拥而上,往前面挤去,都想早些看到自己是否榜上有名。

  “晚点再来?”董仲舒见状,侧头向公孙弘问道。

  眼前这幅场面实在过于疯狂。

  等过一刻钟或者两刻钟后,大概就没有这么多人挤在红榜前面了。

  到时候自己再过来看榜,显然更加舒服。

  见着他这副淡然模样,公孙弘苦笑一声,“你这真是不争不抢啊,行,我们去附近那家茶馆中坐一小会,等到人少些了再来。”

  不过公孙弘显然没有想到,这一等就是足足半个时辰。

  过了这么久,围观榜单的人群才稍稍稀疏。

  毕竟最开始看榜的那些读书人走后,凑热闹的百姓就继续涌了上来,好奇地想要知道榜单上会出现哪些大人物的名字,虽然他们并不认识,但近些日子在酒馆之内,多多少少还是听闻了一些内情。

  于是人来人往,直到半个时辰后,榜前才显得空旷了些。

  “走吧。”坐在茶馆中,时不时侧头凝望的公孙弘开口。

  要知道他可没有董仲舒那样的淡定。

  毕竟是否录上太学博士,关乎着自己未来人生的走向,马虎不得。

  刚刚看榜的那群读书人中,频频爆发出道喜之声,受到祝贺之人,则是兴高采烈地离开。

  不过与之对应的,乃是更多人默默无言,沉重地低头独自走出热闹的人群。

  见识了长安的繁华,公孙弘自然是不甘心做那失魂落魄的后者,想要未来十年、二十年里,能在这座大汉最昌盛的城市中站稳脚跟。

  “好。”董仲舒点了点头,接着起身。

  迈出茶馆大门,公孙弘见他仍旧一副平静的模样,于是好奇问道:“仲舒可有想过,若是未能考上,那又该是如何?”

  有时候人生并不会一帆风顺。

  哪怕董仲舒前些时日在酒肆茶馆内大杀四方,把一众读书人辩驳得哑口无言,但考试的阅卷工作是由真人来进行评判,总会出现各种意外。

  在这样的情况下,谁都不一定能有百分百的把握被选中,成为太学博士。

  闻言,董仲舒笑了笑,“若未能考过,只可能是我的策论展现的锋芒过甚,让阅卷人不喜,待有下次考试,那我会用质朴的文字去将其掩盖,不再浮于表面。”

  他倒不是没有想过落选的可能。

  前面的释经题对于自己来说,实在简单无比,几乎没有扣分的可能,若是落选,只能是因为策论的得分太差。

  而董仲舒并不觉得自己策论的立意会有什么问题,唯一的可能就是言辞稍显激烈,为阅卷人不喜。

  公孙弘沉吟片刻道:“你有这般心态,老夫倒是不用为你担心了啊。”

  如果没有想过失败的可能,在失败后也不去认真思考自己的不足,那这样的人在跌倒一次之后,仍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、第三次,摔得头破血流。

  不少年轻人初出茅庐,直面世事的时候,都是意气风发,可经历了数次挫折,心气便低沉下去,没有了早先奋发向上的模样。

  这就是因为他们没能直面出自己的缺点,并下定决心去改正缺点。

  两人问答几句后,已经走到红榜面前,于是皆不再多言,认真在榜上搜寻起自己的名字。

  公孙弘看榜的方式,乃是由下往上查找。

  毕竟自己心里清楚,想要竞争前十乃至前二十的位子比较困难,因此不会把期待放得多高。

  一行一行往上细看,待看到中间位置的时候,他是是瞧见“薛县公孙弘”列在第二十三位,有着籍贯加上名字,基本上不会出错,就是自己了。

  对他来说,这个名次已经属于意外之喜。

  当公孙弘面带兴奋地转过头去时,发现董仲舒早已完成了搜索,惊诧道:“你就找好了?”

  看得这么快,必然是找到了自己的名字。

  如果第一遍没找榜上见到自己名字的话,必然会是去看第二遍乃至第三遍,进行确认。

  找到自己的名字,那就只用确认一遍即可。

  董仲舒嘴角微微上扬,伸手上指道:“我的名字很容易找,一眼就看到了。”

  顺着方向望去,公孙弘见着榜单首列,赫然写着“广川县董仲舒”几个大字。

  见状,他顿时沉默了。

  没想到自己在赶来长安时遇见的路人,居然能在这场太学考核中排在首位。

  真可谓是人比人,气死人啊。

  所幸自己同样上榜,倒显得没有那么尴尬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57tyc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57tyc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